宋词为什么那么美?读晏殊的词就知道了!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我们为我们选出来的晏殊的词可能都十分平平,完全是一般人都有的日子细节。我们来看这第二首《撼庭秋》。逾越高兴和哀痛,是宋词寻求的境地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约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历吧,一个朋友脱离今后,连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时机都不多。“碧纱”,也就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跟珠帘十分相似,都是宋代日子里为了不让昆虫随意跑进来,有一点像纱帐。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傍边,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的日子的,能够看到他们怎么用屏风,用屏、用帘、用纱来作为日子空间。现代日子中我们的空间大约只有墙,但是墙其实是一个蛮生硬的空间,而帘、屏、纱是隔,它在日子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风趣的联系。我们有时分到日本,会发现日本的寓居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种东西。但是在我们的日子空间里,大约除了墙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隔间可能。
纱跟帘绝对是十分能够入诗的东西。由于它是间隔,但是它又通透。我方才说隔着帘跟纱的光线是十分特别的,所以“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但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能够看到外面秋天满意的月亮,所以那个月光是透过纱跟他发生联系的,跟上一首词说到的那个“朱帘”,透过朱帘去看到燕子,其实都有一个视觉上很特别迷离的作用。“梧桐夜雨”,一种夜晚雨水打在梧桐叶上发出声音的作用。“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他把视觉的经历跟听觉的经历组合成为诗的美学回忆,然后变成“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人,他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在孤单不眠的夜晚,他能够感受到某一种特别的朦胧的月光,以及听觉上淅沥的雨声。
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分感伤吗?但是恐怕也有别的一种情况,那就是高兴,就是某一个夜晚的月光被你看见了,你在失眠的夜晚,看到了野外的月光。其实我们方才一向在谈,可能生命里边高兴和感伤都在一同的时分,它会形成别的一个逾越感伤和高兴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是比较挨近宋词真实想要寻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瘦弱。念兰唐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分,或许很简单就错过了,它好像仅仅描绘一个人在看蜡烛的情形,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在唐代曾被李商隐描绘过的,那个“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但是到宋代的时分他对蜡烛的感觉是不同的,“心长焰短”,我们知道蜡烛傍边有一个烛心,这个烛心还很长的时分,但是火焰现已越来越短了,由于蜡烛快要烧完了,所以“心长焰短”。张爱玲说她最喜爱这四个字,由于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个生命的状况,它不是在讲蜡烛,是在讲一种极大的热心现已焚烧得要到最后了,就是你内涵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供给给你焚烧的可能性现已那么少了。
所以我想这也是宋词风趣的当地,大约一个好的创作者,他才干真实体会到“心长焰短”四个字,是这首词傍边最重要的四个字。我们以为它仅仅描绘蜡烛的一个境况,可事实上它把人生的某一个热心成为灰烬、即将完毕的联系讲出来了。“向人垂泪”,当然这是在连续唐诗里边蜡炬流泪的意象。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我们介绍的晏殊的两首著作都很显着,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绘日子周边的事物,不管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现象。
我们也知道从宗教上面来讲,唐代的释教寻求菩萨的庄重跟富丽,但是到宋代的罗汉,就变成了十分平民性的东西,比如说济公和尚这样的形象,他其实觉得修行本来就是日子里的一部分,他不会故意地把自己进步成为佛或菩萨的巨大。罗汉你不觉得他巨大,你觉得他亲热。你看到的十八罗汉、八百罗汉,他们都很可爱,他们都有一种夜市里边的人的姿态。由此我们能够看到,宋代整个从宗教跟文学艺术都在往日子化走,往尘俗的日子走,也是我们前面说的,回来本分做人反而变成了要点。当一切的野心都向外降服完了今后,回来本分做人的希望,成为他们真实寻求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