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生气的民族才有生气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副教授鲍鹏山
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中鲍老师在讲到“李逵误以为宋江强抢民女而大闹忠义堂、气作一团”时,讲了一段“生气即有生气”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摘录:
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感如何去检验,那么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就看他会不会生气。如果面对黑暗、邪恶,面对世上的一切不公和不平,你还能够生气,并且很生气,那就说明你还是有道德感的,你的道德感很强。可是如果反过来,你面对着这一切,不很生气,甚至干脆就不生气了,那么后果就很严重了,为什么?这就说明你道德感已经麻木了,甚至已经是同流合污了。
同样的,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气,怎么检验?也很简单,我也提出一个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还有多少人在生气。对邪恶、对不公、对不平,如果还有很多人在生气,那这个民族就有生气,如果对邪恶、对不公、对不平,这个民族已经没有多少人生气了,那这个民族也就没有生气了。
所以,能生气的人,是有生气的人;能够生气的民族,是一个有生气的民族。反过来,如果要戕害一个民族的生气,最阴险、最毒辣的办法就是迫害那些还能生气的人。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时气作一团、连话也说不出来的李逵,他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可敬!有人生气,就会有人得救。镇关西欺压金翠莲,鲁达生气了,那么金翠莲就有救了;毛太公陷害二解兄弟,顾大嫂生气了,二解兄弟就得救了;殷天锡要打柴进,李逵生气了,柴进就得救了;现在,李逵又生气了,刘太公的女儿又有救了。所以,生气的人多了,社会就有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