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迅 说《思旧赋》
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向秀《思旧赋》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此文写作时作者行走之路线 [1],二是文章隐含意义。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即文章的隐含意义是什么?
一、作者是先赴洛阳,还是先访山阳
这篇小赋的序文中说,“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而赋中又说,“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庐”。这里作者的行踪似乎矛盾,仿佛西去途中,途经旧庐,又仿佛是西去旋反北徂来到山阳。
其实,这个岐义在作者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嵇康死后,摆在向秀面前出仕不出仕的问题已经不存在。对于向秀来讲,出仕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向秀的态度是“余逝将西迈”。这个“逝”字传神,表示去而不返之意,同时又叙述了一种客观的现实,没有显示出自己的主观情感。这在向秀后来的态度上是一以贯之的。至于“遂旋反而北徂”只是他这一重大事件实行过程中的一部分。从向秀的实际行程来看,臧荣绪《晋书》曰:“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始有不羁之志,与嵇康,吕安友。康既被诛,秀应本州计,入洛。……反,自役作《思旧赋》,后为黄门郎,卒。”因此,这篇赋应写于向秀入洛阳应举而旋返山阳时作,其旋返的原因,从序文所述“余逝将西迈”来看,可能是应州郡计,入洛阳应举后返回家中待命或作去洛阳出仕的准备工作,其后向秀复去洛阳出仕为官。此赋序中:“余逝将西迈”是指出仕西晋而言,赋中 “将命适于远京兮”就是指应举而言,应举后“遂旋反而北徂” 是指应举后北返山阳,这是出仕西晋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会改变其出仕西晋的行程,两者是一件事。作者出仕西晋在现实命运要求上并无疑问,所以他在写作《思旧赋》一气呵成。没有考虑到后人在理解上会出现疑问。
二、《思旧赋》的隐含意义
作者决定出仕西晋后,作为清谈风流,精神领袖。面临社会各界对他的疑议。首先是西晋统治者的政治测试,臧荣绪《晋书》载:
太祖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
秀曰:以为巢、许未达尧心,是以来见。
司马昭的问话阴险骄横,向秀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至少使司马昭无言以对。显示出向秀作为清谈风流应具的品质。
但是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差,并不足以清除世人的疑虑和责难,易代的人世沧桑,朋友的淋漓鲜血,性情的自由追求。现实环境的无可逃避,人生命运的偶然和艰辛,这一切都会在向秀的思绪中被触及,向秀必须向社会作出自己的解释。
这些沉重的内容,向秀在《思旧赋》通过访嵇康,吕安旧庐,怀念友人的过程中一一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此赋序中首先叙述“(嵇康、吕安)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表面客观简要的叙事和评价中表明了自己和嵇康、吕安的异同以及对司马昭集团的行为的冷漠和距离。
然后写嵇康“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的从容不迫。暗示出自己出仕并不完全是苟全性命,而是因为向秀本人无可选择,这在赋中有表现。
再写“经其旧庐”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抒发了自己怀念故人的凄然心境。
接着此赋的正文先写“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表现旷野萧条,人去庐空的黯然神伤以及作者徘徊不忍离去的寂寞心情。
接着写“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的人世沧桑的惆怅和自己的无可奈何的感慨。
然后写“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叙述物在人亡永远的悲痛和人命微贱的茫然。
接着又叙述历史上贤人失志的遭遇,“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展示了对自由人生的至死的眷恋,总结出人生永恒的悲剧,“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表达了对当时统治集团不能明言的悲愤和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自己出仕的身不由己的无奈神伤。
正是在这后一句的感慨中,作为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向秀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这句话从行文上看是对古今哲人贤士以及人生命运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向世俗社会作出的回答,这一回答确定了向秀作为一个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作者不复多言。所有的思绪都升华在清旷慷慨的笛声中“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然而这慷慨寥亮的境界也不复可寻。“停驾言其将迈兮”,现实的作者不可能长时间停留于这思想之境,作者“遂援翰而写心”。这篇赋中向秀临旧迹,怀故人,思往事,感古今,论人生,层层深入,一气呵成。抒发了自己对故人无穷的怀念,对当时统治集团不能明言的的悲愤和社会人生不尽的悲凉。同时对自己的行为向社会作出回答。这就是文章的隐含意义。
此赋语言精粹,情悲意远,境界深邃,回味无尽,不愧为一代名文。
参考文献:
[1] 胡晓明.文选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品读》 20120210 《思旧赋》 (魏晋)向秀
http://tv.cntv.cn/video/C22982/367247e5fc5243cc81ca6139a2eebc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