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雅韵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1

【许明 汤学智】叩响紧闭的思维之门

$
0
0

叩响紧闭的思维之门 

——从栾勋《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一文说开去

许明汤学智

 

    在读过了不少大同小异的美学史研究论文之后,读到栾勋的《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一文(载《文学评论》88年第6期),不说是令人拍案叫绝,也堪称让人耳目一新。

 

    任何重大的理论现象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系统。从历时角度看,它有自己孕育,发生、发展乃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从共时角度看,它由庞杂丰富的外部表象、有机的理论肌理和深层的思维模式,构成完整的生命机体。很显然,这种生命机体包蕴着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涵。与此相应,对它的研究,也就显示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首先是对丰富庞杂的表象材料进行系统地收集、考订、梳理、分类、编纂,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中国古代美学由于其大部分思想资料作为哲学的共生体散乱地沉积于经、史、子、集之中,缺乏系统的著述,因而这种基础工程显得尤为需要。进而,是对理论肌理的整体认识和系统把握。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寻找规律和体系的科学探讨。就现实来看,有三种情况:一是“以经注经”,即以今人、洋人之“经”,去注古人之“经”。这种“借光照明”的方法,由于光源、光色及亮度之不同,会对古人之“经”有不同侧面不同程度的发现与阐释,时而也会新意迭出,产生轰动效应,但其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切合了思想史,特别是中国美学史的实际,是颇有疑问的。二是“六经注我”。这种研究突出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可以把一部美学史引发为“我的美学史”,其中尽管可能闪耀着某些独特的发现,但就总体而言,距科学地说明中国美学生命历程的客观规律性还有一段距离。三是力图对中国古代美学发生发展的历程给出客观性描述,或试图构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范畴体系。这自然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仍未能进入更深的层次,还不是美学史研究的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美学史研究的更高境界,是由庞杂的表象出发直接潜入思维模式层次,揭示古人审美思维结构的秘密,再由此反转来,顺藤摸瓜,找出其各种散乱的理论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过程,从而对庞杂丰富的美学现象、对整个古代美学史作出科学解释。当然这是一件极难的事,然而科学征途上不乏智者和勇士。栾勋的文章在总体上已开始进入这一境界。

 

    这篇论文的突出价值,在于它在探索的深入程度上,大大超越了以往美学史研究的同类论著,直接追踪到决定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生命的最核心部分:古人的思维结构。美学史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审美活动史,它可以从实证的材料和行为生成、发展中抽取理论。这种研究成为当今美学史研究的主干。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步问:真正制约思想观念变化的内在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孔、墨,老、庄提出这样的观点?而宋、元、明、清的一些学者又出现那样一些观点?除了社会文化诸条件外,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的内因是什么?……那么,平铺直叙罗列事实的美学史研究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栾勋的研究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他寻求的是构成中国美学史主体的深层思维结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代性,无论从那个方面讲,都是不过分的。在美学史研究中引进“思维结构”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新颖。思维科学在西方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在国内近几年才受到一部.分学者的关注,即使这样,也只是在纯专业的圈子里受到重视。文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研究中的思维问题,远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文学研究的方法热中,人们未能摆脱徘徊不前的困境,大概也是因为无力在根本问题上进行突破。美学史作为一种思想史来研究,毫无疑问存在着一个支配观念变化的思维逻辑问题。探究这个逻辑结构,是前人没有涉及或涉及得极少的一个深层领域。栾勋这篇论文的根本意义和独创性,恐怕就在这里。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请下载:附件1

 

原载:《文学评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1

Trending Articles